近日,《裝臺》這部劇深深的吸引了我,跟隨劇情發(fā)展的跌宕起伏,面對眾多熟悉的場面和人物,勾起了許多西安往事,心中久久不能平靜。
第一集就把我看餓了,街邊小攤上肉丸胡辣湯、臘牛肉夾饃、炸油糕、鍋貼、麻醬涼皮、灌湯蒸餃和八寶稀飯等,香噴噴地冒著熱氣,透過屏幕熟悉的味道讓人垂涎欲滴。劇中人物鐵扣訂了250個肉夾饃和胡辣湯,順子他們蹲在劇團院子里就吃開了,他們吃得香吃得美,一看就是地地道道的老陜?nèi)?,不講究,實在實誠。其中穿插的秦腔“祖籍陜西韓城縣……”更是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在嘴邊的一句唱詞,從小耳濡目染,聽著秦腔長大,三滴血、三娘教子、寒窯的故事或悲壯或凄婉,渲染秦人的生活場所,怎能缺了秦腔?這是秦韻、秦聲。順子的手機鈴聲一響,就是秦腔開場戲的前奏,一場好戲就此開演。
城中村里的街道是那么熟悉,和自己以前住過的地方?jīng)]有區(qū)別。刁家村就在文藝北路,早已拆遷,現(xiàn)如今已是高樓林立,這部劇的拍攝地是陜鋼集團紅光物流園區(qū)內(nèi)另建的劇場?;叵朐?jīng)住在城中村時,并沒有因為別人的“閑”而報怨自己的“忙”。身邊的打工人早出晚歸,辛辛苦苦賺錢,為了生活富足這個夢想,拼盡了全力,每天斗志昂揚,用勤勞的雙手為城市的發(fā)展搬磚加瓦,如今城市的繁華應(yīng)該也有他們的一份力量。在社會日新月異的發(fā)展中,他們沒有被遺忘,這部《裝臺》就是為他們書寫的人生傳奇,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記錄。順子他們總是強調(diào)裝臺不是搭臺,因為裝臺既是為別人服務(wù),也是在裝點他們的人生,讓普通的他們變得不再普通,必須認真對待,來不得半點馬虎。
“敏于行訥于言”。緣于古訓(xùn),陜西的男人都是行動派,干實事、咥實活的料。他們做事剛板硬正,待人莊敬實誠,有情有義,就是不善表達。順子他們在城市的底層尋找活路,時常帶著和善的笑臉,但并不卑微,作為勞功者他們是自豪的,是值得被尊重的勞動人民。“憑本事賺錢,靠勞力干事,我給你干活,你給我工錢,天經(jīng)地儀,這有啥丟人的嘛,三百六十五行,行行出狀元嘛。”生活艱辛,但他們從來沒有逃避,從來不害怕臟活累活,只知道一味地付出勞動心血,勞動對他們來說才是最光榮的。記得曾經(jīng)在文藝路扛活的一位叔叔說:“下苦人能賺多少錢,有了錢就都借出去了,有啥好存的,借給人還能互相幫個忙,比存起來作用大,取用也方便,需要用錢我打個招呼他們都會幫忙的”。生活的磨礪,并未改變他心中的良善與愛心,他更懂生活的真諦呢。
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生在此山中”。身在其中,反而說不清道不明,通過這部劇,對自己熟悉的人與事似乎看得更清楚了,由此,不僅感動于劇中人物帶來的精彩表演,也感謝作家陳彥,通過對陜西人西安人生命堅毅性的解讀,讓世界不僅知道西安城是千年古都,更了解西安人一脈相傳的風(fēng)土人情和精神傳承。(煉鋼廠 楊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