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土高原的生活就像篾匠編織的籮筐,載動了黃土卻又流失了細沙,載起了陜北人飛放的熱情,留下了點點滴滴的故事,依舊沉寂在縱橫溝壑的山溝里。野草捻繩背谷子,地椒澤蒙喂山羊,這恐怕是每一個陜北人最愜意的寫照,秋深閑來無事,于是人人都當起了篾匠。
在陜北是沒有竹子的,笸籮、簸箕及籮筐的編織都是用紅柳和沙柳。在梯田棱畔上、打谷場的邊畔上栽種一些紅柳,在沙地里或者干荒地上插一些沙柳,這都是籮筐編制的材料。到了初秋十分,拿上鐮刀砍一些紅柳和沙柳,背上一背,放在院子里陰涼處,時不時澆些井水,不讓其太干而變得容易斷裂。等到秋收完畢,此時的紅柳和沙柳的葉子也都自然脫落了,大家也閑了下來,除了喂養(yǎng)一下家里的牲口,就是找個小板凳,坐在院子里開始便筐了。
在陜北的農村,每一個人都是篾匠,無論大小的筐他們都能編織出來。用一把小刀,把枝條上的葉梗削干凈,取或四根或六根沙柳條打個十字,輕輕地彎一下,檢查一下枝條的韌性,若是斷了就重新?lián)Q幾支,這是編織籮筐的基礎。等打好十字底以后,找出粗細大概一致的枝條圍著這個十字開始一圈一圈地轉著編。轉到打好了筐底以后,根據需要編制的籮筐的大小,找出粗細盈稱的紅柳,在灶火里烤軟,用手握成拱形,夾在籮筐兩邊,然后順著紅柳再開始一圈一圈地轉。最后在收口時,沙柳條像螺紋一樣,一圈一圈地纏起來,籮筐算是做成了,編制好的籮筐放到倉窯里陰上個把月再拿出來曬一曬,籮筐就可以用了。
這些編好的籮筐在陜北的農村里,作用是十分大的。菜園里可以裝豆角、西紅柿等蔬菜,農田里裝土豆、玉米棒等作物,即便是日常生活里,裝驢草、裝玉米芯等,可以說這些籮筐是陜北人日常使用最好的工具之一,若是沒有這些稱手的工具,生活中將有很多問題難以解決。走進陜北的農村,田間地頭、院壩腦畔上總能看到這些筐,這都是順手使用的工具,沒必要藏起來,用壞了也不會心疼,陜北到處都是紅柳和沙柳,人人都又會編制,大不了再編兩個就是。
小時候家里所有的籮筐都是父親編的,父親用他那雙粗糙地像砂紙的手,編制了許多筐,有時候手會被枝條劃開一道道口子。我曾經讓父親教我編,父親卻說:“這些東西簡單,不需要教,等你長大了就會了”。后來我也確實會編了,但編的都是七扭八歪的,用的時候還總是塌底。父親這時候說:“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沒多少人會這些東西了,雖說現(xiàn)在有很多越來越好的工具等代替這些籮筐,但有些東西還是不能忘記的”。
如今陜北的日子好了,地種的少了,牛、羊、驢等牲口也都不喂了,漸漸地已經沒有多少人在使用籮筐了,只是在集市上偶爾能見到賣籮筐的,不過價格都很便宜。那些“閑時”的“篾匠”也都閑了下來,有時候需要了,到山上砍一些紅柳和沙柳再編也不遲,畢竟篾匠的手藝都不曾忘記。(煉鋼廠 王德中)